47岁的姜文不再文艺范儿(姜文:财爷的炼成)

2011/2/22 14:32:29   来源:中国外发加工网信息中心   浏览:17

    【互联网资讯】很多年后,当人们站在某种高度回顾姜文作品时,一定会说,2010年的<<让子弹飞>>是他一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47岁的姜文不再文艺范儿。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让子弹飞》,它讲述的,是草寇成长为英雄。然而,他对这英雄的理解和认识,进入了最真实和最朴素的层面,无论是片里的张牧之,还是片外的姜文,都含蓄地流露出对世俗由衷地热爱。在用五分之四的时间营造赏心悦目的银幕狂欢之后,他只给自己留下了五分之一篇幅,用以表达自我的改变。

    那之前的姜文,激情,叛逆,真诚,却因多少有些与大众趣味格格不入而显得乖僻,尖利.像一把尖利却温柔的匕首,因为撕开了这世间脉脉温情的面纱,而遭受批评,攻击,懂他的人送上鲜花,不懂他的人却送上误解和扭曲.

    一个男人的成人礼

    我见到姜文,是2007年为<<太阳照常升起>>做采访。他的工作室设在劳动人民文化宫。正是8月,北京最热的时候,屋子里却有荫凉气息。

    他工作室里的沙发非常别致。很老的皮沙发,也柔软,也有被时光和许多人蹂躏过的裂纹和痕迹。

    他的工作室其实很简单。书架,沙发,书桌,然后,就没有了。墙上有女儿作的画,书架上有满满的书,摆着一张很少见的毛泽东在延安的照片。他喜欢那张照片上毛泽东的眼神,探询又坚定,像哲学家。从前,阳光灿烂制片公司还存在的时候,公司的墙壁上还悬挂着马恩列斯毛的画像。

    对毛的信仰,和他的生长环境有关.他出生在1963年的河北唐山,母亲是音乐老师.父亲则是军事将领.当年美国<时代周刊>记者采访他,和他驾车游荡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上,发现他经常会陶醉在CD里播放出的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优美旋律中。《红色娘子军》是中国60年代著名的芭蕾舞剧,姜文经常向人诉说他对革命歌曲和革命影片的喜好。

    从出生和成长的年代来看,他属于毛时代的人.毛时代的人都有一种原罪,他们相信人定胜天,相信事在人为,相信这世界充满斗争,任何目标都要通过杀戮和争取才能达到.那个时代同样留给他们财富。没有权威的世界,大人们在丧失秩序的环境里惶惶不安,孩子们却因为没有管束而得以彻底享受青春。那段记忆,拍成电影,就是后来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毛时代给予姜文的另外一个馈赠,就是一种偏执的“轴”的精神。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时,他脑子里那个年代的自己和孩子们是阳光、纯洁和健康的,后来找来当年的照片一看,才发现那时自己的眼神只能用偏执来形容。

    至少截止到<<让子弹飞>>为止,姜文导演的电影作品都带有明确的个人叙述和作者风格。他的作品中,都打着深刻的“姜文制造”、“姜文生活”的烙印。

    1994年之前,姜文的才华,更多以表演而为人知。作为演员,姜文扮过不少种角色:刚毕业在《末代皇后》中演溥仪,23岁就在《红高粱》中与巩俐在高粱地里野合,一举成名,到后来25年间他演过太监、农民、警察、将军、特务头子……众多角色被人淡忘,姜文却总是让人记得,和他的演技有关,也和他鲜明的个性和与生俱来的霸气有关。

    但用姜文自己的话说,演戏对他来说是个挣钱的事儿,导演这事儿才是他真爱干的。

    作为导演,姜文相当低产:《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以及今年贺岁档的《让子弹飞》,18年,不过4部电影.

    其实,在另一个方向.,某种程度上,这也是那个时代赋予他的财富:只有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才会不计成本地去追求理性境界的实现,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是生于1980年代后的人所无法理解和企及的.

    在同辈人中间,姜文是个异数。和他同辈的导演,比如第五代,有一种非常强的群体性和对时代观察,他们关心很多大时代的话题。而姜文和他的电影之间,却存在着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呼应关系,他将每一部作品均视为他主观意识的表达,要求数年磨一剑、发自内心、言之有物、扑面而来。没有这个人,中国电影无疑会缺少一份阳刚生猛。放眼中国影坛,几乎没有一个导演和他一样,如此真诚地将自己放入一部部电影之中。以至于看他的电影,几乎就是在看他的个人成长历史。而也正是在一部部电影的制作作,他完成了一个男人的自我成长.从一个真诚但不无偏颇和偏激的青年人,成为一个明白如何将话说得更聪明,更容易为人所知的人。

    毫无庸言,如果以电影来划分人生阶段。《阳光灿烂的日子》可以看作是他的成人礼。没那是一部在青春怀念和荷尔蒙感召下完成的作品:6万字的《动物凶猛》被他一夜读完,并

    亲自改为9万多字的剧本。文革年代被呈现为一场酣畅淋漓、快意痛楚的青春狂欢:男孩子们穿军装,爬烟筒,打群架,抽烟喝酒,在阳光下面肆无忌惮的疯狂成长并骚动不安。然而他没有像同类型的题材一样,在影片中加入那么多的沉痛和反省,尽管也使用了铺天盖地的毛主席标语、花团锦簇的迎宾队伍、军用书包等镜头,但那些只是事情发生的背景。充满符号的背景下,青春本身,萌动的性意识和一无所有的现实其实更为残酷。

    对于这部电影,姜文自己说:“我对《阳光灿烂》没有遗憾。现在有时看,我仍会感到惊讶,我觉得还是挺好看的,一下子把很多不愉快的感觉洗刷掉了。我甚至有点不相信那是自己干的活儿。”

    《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诞生,标志着姜文个人从演员到导演的转变,从一个青涩的不入电影之门的楞小伙子到一个才华洋溢的独特、新锐导演的转变。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也开始萌动。

    情人

    1995年,中国开始着手引进分账式的“每年十部进口大片”。这是中国电影市场化的开端。《阳光灿烂的日子》与中国上世纪90年代的文化环境形成过一次影响深广的互动,破纪录的25万尺胶片创下了1995年中国最高票房记录,在全国票价5块钱的情况下进账5000万元票房。除了票房的成功,这部电影更是一路连获嘉奖,荣获了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夏雨);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姜文)、最佳男主角(夏雨)、最佳摄影(顾长卫);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夏雨);《时代》周刊甚至毫不吝惜的评价该片为:“中国导演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堪称是95年度全世界令人赞绝的、至今仍渴望观看的影片之一。

(编辑:CNWAIFA)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表情: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