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裕:一个商界奇才巅峰与陨落

2010/6/10 9:09:30   来源:互联网   浏览:441
 编者按:

    黄光裕一审落判,三罪并罚,被判14年,罚款近8个亿!

    他,一清二白白手起家。

    他,弱冠之年已是商界奇才。

    他,三次蝉联中国首富。

    他,中国零售业的航母。

    他,名副其实的资本大鳄。

    他的案件,牵扯千名高官落马!

    他就是黄光裕,除了国美的当家人、财富榜首富之外,我们似乎知之甚少。在神秘面纱之后,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黄光裕——他就是个商界奇才

    在众多光芒和是非议论的背后,谁也不能掩盖的一个事实,他就是个商界奇才!

    小时后黄光裕黄光裕家境不佳,拾过破烂、捡过垃圾。16岁的他没有读完初中就辍学了。

    17岁时,小小的他就开始他人生第一桶金——销售进口电器。17岁的他本着“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黄光裕——价格屠夫

    在那个时代,尽管是有货不愁卖,但黄氏兄弟仍然决定走“坚持零售,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而当时那个卖方市场背景下,很多商家正在采用“抬高售价、以图厚利”的经营方式。

    黄光裕回忆说,其实当时有“逼”的成分。因为那时的商业机构大多是国有单位,有一级、二级批发站,有自己的渠道和网络,实力比他强,门路比他多。“作为一家个体企业要想办法吸引来客户,必须有自己的东西才行”,当时他想出的方法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薄利多销。

    低价策略为小小的国美电器店带来了不少回头客。不仅是薄利多销,在货源上他也下足了功夫。“当时洗衣机、彩电等都是凭票供应的,要从非正规渠道得到这些货,就要去想办法。有时候,别人有好多好多产品,却没人来买,我就想办法从他手里把货拿过来。”为了寻找价廉物美的“好商品”,国美是不是和当时很多的家电零售商们一样,从广东番禺一带贩卖了一些走私货,黄本人一直不正面回答,但坊间对此传闻很多。

    但是,不管怎么样,你不得不承认黄是一个商业天才。黄光裕和他的国美在这个市场上留下了很多痕迹,他首创的很多零售业拓展模式已经成为一种行业的通用模式。

    国美帝国的形成

    1991年,黄光裕第一个想到利用《北京晚报》中缝打起“买电器,到国美”的标语,每周刊登电器的价格。当时国营商店对于广告的认识还停留在“卖不动的商品才需要广告”的层面,即使后来也有人想学习国美的广告策略,但黄光裕已经以每次800元的低价包下了报纸中缝。

    很少的广告投入为国美吸引来了大量顾客,电器店生意“火得不行”,“所有存货一卖而光”。黄光裕乘胜追击,陆续开了多家门店,“国豪”、“亚华”、“恒基”,店名不一而足,1993年前,小店面已达七八家。

    为了避免“消费者看了广告也不知到何处买产品”的情况发生,黄光裕说服那些用美金做产品形象广告的外国厂家与国美合作打广告,既让厂家广告开支得以减少,又让消费者“看得到买得到”。进而黄光裕又向厂家要求,赠予国美一些样品作展示,并开设相应的产品专柜,使顾客能看、能摸,现场就能买到。

    1992年,黄光裕在北京地区初步进行连锁经营,将他旗下所持有的几家店铺统一命名为“国美电器”,就此形成了连锁经营模式的雏形。

    到1993年时,国美电器连锁店已经发展至五六家。而黄氏兄弟财富增长后,因为经营理念的不同,两兄弟分家了,黄光裕分得了“国美”这块牌子和几十万元现金。如果说黄光裕是众多厂家形容的零售市场的一个“价格屠夫”的话,至此,黄光裕初步打造了“国美”这把“屠刀”。

    24岁的黄光裕和哥哥分家后,开始一心一意建造他的家电零售王国,并从此开始以惊人的速度书写他和国美的财富神话:1993年,黄光裕的小门面变成了一家大型电器商城;1995年,国美电器商城从一家变成了10家;几年后国美从北京走向全国……国美帝国建成.

    黄光裕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一:操纵股价、内幕交易

    有关监管层人士向记者透露,黄光裕牵涉*ST金泰的股价操纵案,有消息认为,过去两年,著名的最牛散户刘芳的背后有可能就是黄光裕。

    2007年一季度*ST金泰的每股平均价格约在2.8元上下,经历42个涨停过后,*ST金泰股价一度达到26.58元高点。按照312.24万股计算,刘芳当时的浮赢最高可达7400万左右。此外,黄光裕关联方在另外一只股票上已有“内幕交易”嫌疑:战圣投资与国美电器之间的“暧昧”使得前者3名高管的股票仓位异动高度疑似“内幕交易。

    二:向商务部官员行贿

    接近调查部门的人士向记者透露,郭京毅等多个被查官员都供出黄光裕曾向其行贿。有说法称黄行贿的目的是为国美电器在港上市时绕开商务部相关规定:国美整体上市时黄将持有的35%非上市国美电器股权注入上市公司不符合有关规定,后来顺利得到批准。此外,当年国美能否以红筹股的身份在香港上市完全取决于商务部,国美曾想方设法对商务部相关人士多次公关……

    黄光裕——剑走偏锋

    黄光裕曾说过:一有机会绝对要出击,我属于这一种。我并不是说挣了钱,完了有个名,赶紧带老婆孩子享福去,完了看着钱别丢了,我可能不是这种人。

    黄光裕的借鸡生蛋

    2003年以前获利状况不很乐观的国美电器零售业务,却实现了相当的经营规模,从而带来了巨大的现金流,其中一部分资金通过国美系内的投资公司,以往来款的形式转移给了系内从事房地产的公司无偿使用;房地产业的高回报带来的收益又流回电器零售业,为其不断扩张提供了资金支持。

    零售业内有一个公开的秘密:在巨大的现金流量中,因为货款结算的时间差,总能有一笔数额不小的“沉淀资金”趴在帐面上。

    2005年国美电器的销售额达到498亿元,那它账上趴着的现金是惊人的。但事实似乎不仅如此。作为一个现金流这么巨大的家电零售企业,国美却曾数度传出资金链紧张的传闻,为什么?漏洞在哪里?在有关的媒体报道中,有这样一个细节:黄光裕在召开小范围高层会议时,会随身携带一台笔记本电脑。他会不时地给香港的马仔发出“扎几手”之类的指令。知情人透露:“他在炒期货,也炒股票。”因为完全是黄一个人在做,没有人知道具体数额有多大、投资收益如何?黄光裕本人也曾承认,有“大宗交易”存在。但没人知道他指的是什么?

    即使黄光裕在股票和期货市场无风无险,但借来的钱总是需要还的,况且这种“短融长投”的模式存在着相当的风险,德隆就是这么倒下的,必须上升到一个比较大的平台来操作。如何才能把别人的钱变成自己的钱呢?最现实的手段是包装上市——这样可以从资本市场高额套现,通过增值的方式直接对房地产公司提供资金支持,电器零售业务也在上市后卸下了往来款的包袱,并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实现了高速扩张。

    “短融长投”变成了“长融短投”,原来是别人的钱,一下子变成了永久性的股本金,再也不用为此提心吊胆了。

    资本狂旅上猛进的黄光裕

    2006年2月5日,国美电器控股有限公司宣布:已与美国基金公司华平投资集团达成协议,华平将通过认购国美电器发行的1.25亿美元可转换债券及2500万美元认股权证投资国美电器。华平持有1.7668亿股普通股,占国美电器总发行股本约9.71%,成为国美电器的第二大股东。

    黄光裕同时承诺把所有非上市的电器和消费电子零售业务注入上市公司。黄光裕知道:他需要一笔钱,酝酿一次非常规的扩张手法,达到“毕其功于一役”的奇效。

    第二次套现

    事情的进展顺利得超乎他的想像。原计划5年内整体上市的梦想,却在1个多月后实现:

    国美电器将母公司一直未上市的35%权益装入香港上市公司的申请方案,已正式获商务部批准。公司计划以69.87亿港元向黄光裕收购其私人持有的35%非上市国美电器股权。黄光裕将持有上市公司75.67%股份。

    第三次套现

    钱多可以壮胆。3个月后,便有了国美“鲸吞”永乐的一场好戏——2006年7月25日晚,黄光裕和永乐电器的董事长陈晓并肩出现在全国400多家媒体面前,几个月来甚嚣尘上的国美并购永乐案终于水落石出:国美以52.68亿港元收购永乐,并购的方式是换股加现金。根据协议,国美电器将以1∶3.08的比例置换永乐电器全部股份,并向永乐股东支付4.09亿港元的现金。在国美完成换股手续之后,永乐电器将会退市。

    此举,国美不但收购了中国第三大家电零售商,而且间接控制了另外一家家电零售巨头——大中电器。合并后,其联合门店数量将达到800家,年销售额800亿元,远远超过了第二大巨头苏宁。2年前放言的1200亿目标已经指日可待了。

    中关村的黄光裕时代

    第一只脚还没踏实落地,黄光裕的第二只脚又飞步迈了出去。北京中关村科技发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7月27日发布公告:北京住总集团将其持有的中关村法人股2.7亿股(占总股本的40.01%),分别转让给鹏泰投资、粤文音像及海源控股——27.51%、7.5%、5%的股权。“中关村”开始步入黄光裕时代。

   巨星陨落背后的思考

    黄光裕虽然是市场经济的英雄,但他的命运也可能是市场的悲剧。可以说,他是成也市场败也市场,没有市场的“不完全”,黄光裕的商业才智可能就难以得到超常规发挥,而抓住了“不完全”的市场暴露出的种种漏洞,也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黄光裕自己也深谙在这个“不完全”市场里,资本与权力的互动,能使他最快成就梦想。尽管他的梦想铸就了一个巨大的商业品牌,但是,这一切都无法掩饰他的原罪。

    同时,“不完全”的市场也为黄光裕挖了个巨大的陷阱,“漏洞”变成陷阱,他身不由己地被吸引进去,这也许不是他的理智和法律意识所能控制的。

    后记:

    讲实话是最容易的,一个谎言要用一百个谎言掩饰;做实事是最容易的,正正经经办好每件事,有多少能力办多少事;办实业可以创造实体经济,而不是还未造出一块砖,便要人家买一幢楼的泡沬经济。擅用财技当然可以令企业由无到有,由小变大,但过火的行为会自焚,老实商人不会成为首富,但也不会成为阶下囚。

     编辑:MAOY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表情: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