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中国经济已现日本病征兆

2010/4/14 8:18:27   来源:互联网   浏览:53

    中国经济总体规模在2009年末已经持平甚至超越日本,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初现“日本病”的症状,无论经济的对外依赖度还是资产价格,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不过,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比日本当年低得多,人口基数比日本大得多,只要我们进行深刻的体制改革,通过大规模减税、加快城市化启动内需,并迅速扩大资本市场上优良资产的供给,完全可以启动国内市场,走出一条大国发展道路,从根本上杜绝“日本病”。

    经历30年持续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2009年有力地应对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以8.7%的GDP增速保住了较快的增长趋势,截至2009年末,中国经济的总体规模已经超过4.9万亿美元。相比之下,金融危机让经历了12年衰退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2009年出现了2%左右的下滑,其总体经济规模已经回落到4.9万亿美元左右。因此,笔者2009年初作出的中国经济总体规模在当年底超过日本的预测应该说已经基本实现。

    但是,经济规模超过日本,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沾沾自喜,相反,它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忧思。历史经验表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往往难以逾越下一个“坎儿”,最终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的老大。我们不迷信任何诅咒,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发展中国家往往要经历更多的挑战,才能获得经济的持续发展。超过日本之后,中国经济最直接让人担忧的事情就是会否染上“日本病”。

    什么是“日本病”?

    所谓“日本病”,是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初赶超美国经济时逐步染上的、严重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和体制老化僵化等病症。它使得日本经济一蹶不振,从90年代初至今仍未走出泥潭。“日本病”的表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内需不足,导致经济增长长期依赖外部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市场,因此在国际上贸易摩擦不断,本国货币升值压力持续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外资、游资不断涌入,使本国物价和资产价格水平不断高涨,从而导致本国的长期竞争力难以提升。

    其第二个表象是在本国高储蓄率及外资期待本币升值的背景下,资产价格长期处于超高水平,资产泡沫持续膨胀。资产的泡沫导致本国企业和金融机构短期内超常规地繁荣,而泡沫一旦破裂,又反过来导致本国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出现严重的破损,从而使这些金融机构贷款不力,背上沉重的呆账负担;而政府没有采取恰当的救市方式,又导致本国金融机构变成僵尸型机构,不能创造贷款、提供流动性,最终使得实体经济长期陷入低迷的泥潭。

    “日本病”的深层次原因是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外部需求,导致内需无法启动,同时,企业的用工制度、金融机构的管理方式僵化,难以对资产泡沫破裂后的宏观经济环境作出应有的调整。

    中国经济已现“日本病”征兆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日本病”的征兆。

    首先,中国经济的对外依赖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日本经济在其高速发展时期的水平。以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为例,中国目前的水平在65-70%之间,而日本即便是在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一比重也未超过30%。再从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看,中国已经达到5-10%的水平,而日本即便在贸易顺差急剧增长的1983-1987年间,这一比重最高也不过是4.1%。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表情: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